信很简单,只有一句话:“你若投降,我就让你当琅邪王!”邓艾傲慢无礼的性格在这封信中表露无遗,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和钟会在政治谋略上的差距。之前钟会写给蒋斌和姜维的书信无不对蜀将表达出深深的仰慕之情,可邓艾却直接拿琅邪王诱惑诸葛瞻,这在诸葛瞻看来根本不像笼络,更像是威胁。况且,魏国除了曹氏藩王,连司马昭都尚未称王,邓艾这么干不啻是擅权自重。
诸葛瞻被激怒了,他向邓艾发起猛烈的攻势。
邓艾命邓忠和师纂分别从诸葛瞻的左翼和右翼夹击。邓忠是邓艾的儿子,师纂曾是司马昭的幕僚,二人首战失利败退而回。
“诸葛瞻兵势劲锐,难以攻克。不如安营扎寨,以图缓战。”邓忠和师纂说道。
对邓艾来说,攻克蜀国势在必成,但他这么着急忙慌全为抢在钟会前头,如果缓战,万一钟会越过剑阁,到时候自己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怒道:“存亡之际在此一举,还有什么不能的!再战!如若再败,定斩不饶!”
邓忠和师纂只能孤注一掷,怀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向诸葛瞻发起新一轮攻势。
战场上,蜀军的尸体越积越多,余下的蜀军四散逃亡,这是诸葛瞻经历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战争,他仰天叹息:“我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我有三罪,还有什么脸面苟活于世?”言讫,他和长子诸葛尚杀入敌阵,悲壮地战死了。当年诸葛瞻秉政时,每逢朝廷出台善政,巴蜀百姓即竞相传言:“一定是诸葛侯的功劳。”这是巴蜀百姓因怀念诸葛亮产生的爱屋及乌的心态。诸葛瞻就这样活在父亲伟岸的影子下,受其庇荫,却始终无法走出来。
流落到巴蜀的琅邪诸葛氏这一支并未随着诸葛瞻和诸葛尚身殒而断绝。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等人仍在成都。蜀国灭亡后,他们悉数返回中原,延续着诸葛氏一脉。而更具戏剧色彩的是,西晋建国后,晋室任命诸葛京为郿县令。雍州郿县,正是诸葛亮几次北伐中的战略要地,倘若诸葛亮得知孙子居然被司马家族任命为此地县令,不知会做何感想。
“继续杀敌!不要放弃!”离诸葛瞻尸体不远处,黄崇身边的蜀军一个接一个倒下,可他仍然挥舞着利剑奋力抵抗。没多久,黄崇也战死了。
在绵竹一战中,除了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和黄崇之外,还有张飞的孙子张遵也战死沙场。
几天后,驻守剑阁阻击钟会的姜维获悉诸葛瞻战败的消息,他完全乱了方寸,再没有任何应对策略。更让他感到困扰的是,他对成都朝廷的动向也搞不清楚。
姜维一遍又一遍地派人打探情报。
“说清楚点!陛下到底打算怎么办?”
“陛下打算在成都坚守!”
“不,陛下打算逃到益州南部。”
“不对,陛下或许会东逃到吴国。”
姜维面对这些混乱的情报根本无从判断。
“放弃剑阁!全军入驻巴西郡。”巴西是剑阁以南的又一道防线,距离成都更近。
在剑阁以北,钟会惊讶地看到姜维全面南撤。难道邓艾的战术达成了吗?他赶忙命令全军冲过剑阁追击姜维。于是,十万魏军通过了这道根本无法逾越的天险。随后,钟会对驻守巴西的姜维展开猛攻。
姜维不敌,继续南撤到广汉(今四川省广汉市),这里距离成都仅有三十多公里。
“邓艾到底在干什么?”钟会率领十余万魏军驱赶着姜维,离成都愈来愈近,却始终没有邓艾的消息。他当然不是怕邓艾有闪失,相反,他担心的是邓艾抢先攻进成都。要知道,整个伐蜀计划全出自他的谋略,而十余万主力军更是司马昭送给他的一份厚礼。在这样的情况下,钟会岂能甘心将攻克成都的大功拱手让人?可是,无论是钟会还是姜维都无法阻止邓艾的脚步了。
兵临成都
公元263年12月底,邓艾兵临成都城下。
刘禅明白大势已去,眼前唯有投降一条路,可这话他不好意思主动说出口,便问群臣:“眼下这局面,你们说该怎么办?”
公卿开始没边没沿地胡乱建议:
“不如投奔吴国去吧?”
“或者逃到南蛮?”诸葛亮平定南蛮叛乱后,虽然大体平静下来,但小规模叛乱仍时有发生。
投降虽难以启齿,却是唯一的出路。光禄大夫谯周再也听不下去了,他决定站出来充当这个可能会让自己遗臭万年的恶人。
“若陛下逃往吴国,同样要臣服于吴主,为何选择臣服小国,却不能接受臣服大国?况且,从天下大势来看,魏能吞吴,吴不能吞魏,倘若日后吴国也被魏国吞并,陛下难道要受两次亡国的耻辱吗?再说那些建议逃到南蛮的人,更是将陛下的性命置于不顾,当年先帝刚驾崩南蛮就叛乱过一次,现在咱们已丧失大半领土,谁能保证南中不会再度叛乱?如果陛下不幸被蛮夷杀了,不是更耻辱吗?”
这位谯周是巴蜀士人,他在汉末益州牧刘璋的统治下度过了安逸的童年,可随着刘备到来,巴蜀卷入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乱。几年前,谯周曾写过一篇《仇国论》抨击姜维穷兵黩武。可以说,谯周从感情上是反感刘氏政权的,这就如同江东士族反感孙氏政权一样。但是,纵然谯周的政治立场和刘氏政权有诸多矛盾,但这番话说得也在理,他不仅是为百姓着想,更设身处地为刘禅谋求最好的结果。
不过,谯周无论多么客观理智,其本意终归是劝主投降,也正因为此,这位巴蜀名士受到历朝历代无数人的谩骂。反过来细想,难道不正是因为这股强大的舆论压力,给那些不计后果又毫无意义的昏招创造了土壤吗?
刘禅听罢谯周的话,长吁一口气,心里总算踏实下来。
“有人持异议吗?”刘禅问道。无人提出反对建议。蜀汉臣子在彰显了自己满腔热血后便都借着谯周的话顺坡下了。
“开城投降!”刘禅下诏。
刘氏皇族似乎不甘于这样平淡无奇,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耻于亡国之辱,杀死自己的妻儿后自尽。
轰隆隆……伴随着一阵沉重的声音,成都城门左右大开,刘禅带着皇室成员和六十余名蜀汉臣子向邓艾军走了过去。
遥想四十九年前,刘备率领大批荆州人(还包括一些中原人)傲然迈进成都,巴蜀士人从此生活在刘氏政权和荆州派臣子的压抑之下。四十九年后的今天,刘禅在巴蜀名士谯周的建议下走出成都。这场战争,难道不是被蜀人期盼了半个世纪之久吗?然而,人性很奇怪,就好像越来越多的荆州人被益州人同化,视巴蜀为第二故乡且排斥战争一样,也有越来越多的巴蜀人开始接受并效忠于刘氏政权。时间冲淡了一切。
自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到公元263年底,蜀汉历经四十二年后灭亡。
邓艾接纳了刘禅的投降。他傲慢地瞟了一眼蜀汉遗臣,言道:“你们幸亏是碰上了我,如果赶上当年吴汉那样的,今天怕是都要被杀头了。”吴汉是东汉光武帝麾下名将,他战胜后,将敌军首领二百多人全部处死。
旋即,邓艾仰天大笑:“姜维也算个英雄,只可惜碰上了老夫。”
就这样,邓艾昂首阔步迈进成都,攀上了他生命的巅峰。他没多想这巅峰能持续多久,也不知道巅峰过后等待他的将是什么。
《周易》写道:“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邓艾占据成都后,在没有经过司马昭首肯的情况下擅自任命师纂任益州刺史、牵弘等人担任各郡太守,又拜刘禅为骠骑将军,并对刘氏宗族和原巴蜀官吏逐一封官授爵。
有人好心提醒他:“您立了大功,现在该避免功高震主之嫌。封官授爵最好经过相国首肯。”
“你懂什么!俗话说,将外在,军令有所不受。再说,我这是为了巴蜀的稳定,若经相国首肯,书信往来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万一这期间再出现动荡怎么办?”
邓艾这番话听起来是为大局着想,其实也夹杂私心,他借着向蜀汉遗臣卖好来抬高自己的声望。可是,这事做得着实欠缺技巧。他迟钝的政治嗅觉,再加上傲慢强横的性格,让他未来的路越走越窄了。
各怀鬼胎
在距成都不远的广汉,钟会接到邓艾发来的“捷报”。同时,姜维也接到刘禅让他放弃抵抗的诏命,不过,准确地说应该称作前朝诏命,因为刘禅已经成为魏国臣子,蜀汉不复存在了。
“放弃抵抗吧……”姜维凄凉地叹道。廖化、张翼等蜀军将士举刀劈向岩石,宣泄心中的愤怒。姜维把他的印绶和节钺送给魏军前锋胡烈,然后亲自前往钟会的大营请降。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刘禅身在成都,为何姜维不南下成都向邓艾投降?反而北上向钟会投降?这大概源于姜维强烈的自尊心。在沓中之战,姜维和邓艾旗鼓相当,却被击溃。而在剑阁,姜维以少数兵力克制住钟会数倍于己的敌军,这是他最后一笔辉煌。邓艾倨傲无礼的态度不得人心,而钟会在写给姜维的信中则尽显仰慕之情。正是出于这些考虑,姜维选择了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