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跟买绸缎首先想起来沙家胡同一样。沙家胡同的布料最全,式样也最新,江南新出的料子,不过半个月就能在沙家胡同买到。
前世夏怀茹最爱逛沙家胡同,尽管那些上好的料子远不是她能买得起的,可看看又不花钱,不看白不看。
她跟夏怀茹去过两次,一间接一间的绸缎铺子,每一间都很红火。
倒不如,就借干面胡同的名气,加上头先东家留下来的灶台案板,仍是做点心。
开铺子得要个精明能干的掌柜,要个勤快机灵的伙计再加个手艺好的白案。
想起又要物色人选,杨萱头都大了。
有心去找程峪商议,可上午刚把笔墨铺子交给他,下午又塞给他一间点心铺子,就算程峪愿意帮忙,杨萱也没脸这般使唤人家。
还是自己琢磨着干吧。
至少现在兜里有银子,就是选错路子也不至于挨饿受冻。
杨萱打定主意,开始思量需要做的事情。
首先把店面打扫干净,墙面被烟熏火燎的发了黄,得重新刷遍白灰,榆木架子要重新上漆,柳条筐子和托盘都得彻底地清洗一遍。
北间的窗棂有些糟,最好换两扇新窗子。
杨萱一一记在心里,看着天色渐晚,将门锁上了。却没着急回家,先往知味居称了半斤点心,看了看他们店里的布置摆设,又往街对面的客来顺称了半斤,这才顺着来路往椿树胡同走。
等回到家,夕阳已经将西天染红了大半,春桃蹲在灶前一边往灶坑里添柴,一边跟杨桂翻绳。
见到杨萱,杨桂将绳子一扔,跑过来抱住杨萱的腿不放,抽抽搭搭地问:“姐去哪了?”
杨萱皱皱眉。
杨桂确实养得太娇了,她才出去一个时辰就哭鼻子,而且还有春桃陪着他。
别的孩子她不清楚,可桃花她见过,五六岁的时候已经能生火烧水,照看妹妹了。
杨萱掰开杨桂的手,温声问道:“姐出去办事,你在家里跟春桃玩,为什么又哭?”
杨桂眨巴着漂亮的大眼睛,无限委屈地说:“我要姐,我怕姐不见了。”
杨萱才始要教训他的心顿时又软了,想一想,给他洗净手带到饭桌前,仍是板了脸道:“以后姐时不时会出门,比如买菜买肉,看铺子看房子,要跟人商量事情,不能次次都带着你。如果带上你,姐就办不成事情,以后没饭吃怎么办?春桃在家里陪着你也是一样的,不能动不动就哭鼻子了。你瞧萧大人几时哭过鼻子?”
杨桂瘪着嘴,犹豫好半天才点点头。
杨萱将点心摆在盘子里,掰一半盘香饼给他,“尝尝,好不好吃?”
杨桂勉为其难地咬了口,“不如王嬷嬷做得好吃。”
杨萱只以为他心里有气故意这么说,将剩下一半尝了,果真不如王嬷嬷做的香甜松软。
可这还是知味居的招牌点心呢。
杨萱又咬了口云片糕,入口清甜绵软,极为美味。正要让杨桂尝,见春桃端出饭来,便闭口不言,将点心盘子撤了下去。
一夜好睡,第二天早早起来做好饭,叫醒了杨桂。
辰正时分,茂昌车行的马车如约停在胡同口。
杨萱将收拾好的包裹送上马车,又把各处门窗关好,上了锁,这才离开。
一路上脑子没闲着,时而寻思从哪里找个既可靠又能干的掌柜,时而考虑做些什么样的点心才好卖,又想着取个什么样的店名才顺口。
要是做出来的东西跟知味居或者客来顺完全一样是不行的,那两家店开业足有十几年了,在周遭百姓心中早有了口碑,自己开家新铺子,势必要有些新鲜东西才能吸引人来。
不知不觉,便走到田庄,恰是吃饭的点儿。
姚兰知道他们今天要来,已经把午饭做好了,夹在四碟清淡的素菜中间一盘烙得金黄的杂面饼显得格外惹眼。
杨萱掰一块塞进口里,眸光骤然亮起来。
不管是苏式点心还是京样点心,大都以甜为主,或者特别油腻。吃两三次是新鲜,次数多了未免嫌腻。
这种杂面饼咬起来香喷喷,未必没人喜欢。
吃完饭,杨萱迫不及待地去请教姚兰,姚兰毫不藏私,乐呵呵地说:“这种面饼最简单,白面掺着豌豆面,或者抓一把高粱面也成,搅拌匀了,往锅沿上一贴就得。不过要好吃,和面时打个鸡蛋,加两匙白糖,锅底放油,摊得薄薄的,比芝麻脆还好吃。”
杨萱记在心里,又问:“张嫂子还会做什么面食?”
“我会得都是粗茶淡饭,姑娘未必吃得惯。”姚兰突然扭捏起来,绞尽脑汁想了想,“前年老爷不是让我们种红薯?红薯煮熟之后和在面里头,炸馃子很好吃,可惜这会儿红薯没长成,要不就做给姑娘尝尝了。对了,我能做豆面发糕,今儿发面来不及,明天给姑娘做。”
杨萱点头应好。
第二天姚兰果真蒸了一锅红枣豆面发糕,发糕金灿灿的,香软可口。
杨萱吃着好吃,便跟姚兰学。
发糕却不像杂面饼那般简单,要三勺白面加一勺黄豆面,再加上一大匙白糖,用面引子发起来。
白面的多少、发面时候的长短都有讲究。
杨萱连着做了五六次都没成功,便将称不上发糕的发糕分给田庄的孩子们吃。
虽然不成功,也是用足了白糖和猪油,较之平日里的杂粮窝头好吃得多,孩子们吃得不亦乐乎,每天闻着味儿在门口等着。
春桃端盆水让他们洗手,然后把发糕切成小块,每人分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