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节(2 / 2)

神藏 打眼 3162 字 21天前

“兹有方逸先生将一尊高三十公分的象首烛台工艺品,转让给吴天宝,转让价格为rmb拾万(100000)元整,现货款两清,双均不承担交易后产生的问题和纠纷,特立此协议。”

在协议的后面,吴天宝已经签上了字,并且写上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方逸只需要在另外一边签字,再各自按上个手印,这个一式两份的协议就算是正式生效了。

“方先生,怎么样?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等方逸逐字逐句的看完之后,吴天宝开口问道。

“没什么问题,就这样吧……”

方逸摇了摇头,虽然这转让协议不是那么正规,也没有经过公证,但是有这么个东西也就足够了,因为上面没有出现青铜器和古玩等字样,就算吴天宝日后反悔,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

说着话,方逸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分别写在了两张协议上,然后吴天宝拿出了盒印泥,两人都印上了自己的手印。

“方先生,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去给您取钱……”看着手上的协议,吴天宝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要去银行吗?”方逸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不用,十来万块钱,店里就有……”吴天宝笑着站起身来,这么大一间店铺,是需要一些周转资金的,在店里的保险柜里,通常都会放个二三十万的现金。

“吴老板,这东西是你的了,你拿过去吧……”方逸喊住了准备去取钱的吴天宝,指了指桌子上的青铜烛台。

“好,方先生,华老弟,你们稍等……”

吴天宝点了点头,拿起了包在报纸里的青铜烛台,刚才这玩意一直都没离开他的视线,所以也没必要再验看了,当下拿着就进了放置保险柜的里间。

也就是两三分钟的时间,吴天宝就拎着个外面写着工商银行的手提袋走了出来,将袋子放在方逸面前之后,开口说道:“方先生,您查查,一共十万,都在这里了……”

“不用查了,区区十万块钱,我还担心吴老板玩什么猫腻吗?”方逸只是瞄了一眼,就看到那十扎钞票都是绑着银行封条的,当下也没看第二眼,直接就拿在了手上。

“吴老板,一会还有事,我和华哥今儿就不打扰了?”十万块钱到手,方逸哪还有心情和吴天宝扯淡,当下站起身子就开口告辞了。

“行,既然两位还有事,那我今儿就不留你们了……”吴天宝往外送着方逸和华子易,口中说道:“改天我做东,两位和这位柏小姐一定赏个脸要来啊……”

“那是自然的……”方逸笑着和吴天宝打着哈哈,几人已然是走到了店铺的门外面。

“几位位慢走……”吴天宝还在对方逸和华子易热情的摆着手,不过心里却是对这桩生意乐开了花。

对于旁人而言,青铜器这一类的物件还真是不怎么好出手,这个烛台在国内的圈子里能卖上个十二三万就算是高价了,但是对吴天宝来说,他却是有出手的渠道。

吴天宝相信,制作如此精美的青铜器,那个台岛老板一定能看中,对于那种不差钱的人而言,吴天宝的最低心里价位是三十万,要是对方真喜欢,说不定卖到五十万也是有可能的。

“拜在名师门下又能如何,不一样被老子给忽悠了?”

等到方逸和华子易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中之后,吴天宝脸上那原本很谦卑的笑容,突然就变成了冷笑,口中冷哼了一声,转身进了店铺,再也没向着方逸和华子易的方向多看一眼。

第254章 京城鬼市

“方逸,你小子真是神了,在潘家园竟然也能捡到这样的大漏?”

走出吴天宝的店铺之后,华子易看向方逸的眼神,已经带着那么一点点的崇拜了,虽然他感觉方逸应该是撞了大运,但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每天逛潘家园的人那么多,为什么那些人没能撞大运呢?

“十万块钱,不算什么大漏吧?”方逸笑眯眯的说道:“我听说有人花过几十块钱,淘弄到一件康熙官窑的瓷器,一转手就卖了几十万呢,比起那哥们,我这还差得远呢……”

“得了吧你,你小子就知足吧……”

华子易开口打断了方逸的话,“你说的那事儿我知道,那可是八十年代的事情,当时根本就没有多少人关注古玩的,而且也不是一转手就卖了几十万,而是去年才放到拍卖会上拍出去的……”

对于京城里发生的事情,华子易自然清楚的很,方逸说的这件事的确存在,但故事经过一些人口口相传的演绎,就变得有些传奇起来了。

那件康熙官窑的瓷器,的确是被人花了六十块钱买去的不假,但当时的潘家园并不具备现在这样的规模,也没有现在的名气,而是刚刚由潘家窑改成潘家窑的名字,是老京城一处小有名气的鬼市。

所谓鬼市,指的是从后半夜开始,以天亮为限,天亮就收摊,百姓都将其称之为“三更半夜撂地摊的买卖”。

据说从晚清到民国的时候,鬼市在京师很是有名,如崇文门外的“东晓市”、宣武门外的“夜市”和德胜门外的“晓市”等,潘家园的鬼市属于老京城鬼市,凌晨4点来钟就有人进入市场了。

而鬼市的起源,在民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说晚清时期,时局动荡,国之将亡,皇帝都保不住,何况臣子们。许多清廷遗贵,破落富豪,家道败颓后无以糊口,只能靠变卖祖宗留下来的那点家产苟且维生。

但是这些人总归曾经显赫一时,哪里放得下架子丢得起面子?于是趁着天亮前半明半暗的光线,拿了古董偷偷到街边摆摊贩卖,既躲开了熟人还做成了买卖,京城是皇城,当年是官僚世家集中地,此时破败的显贵也不少,久而久之,沿袭成市就是“鬼市”了。

第二种说法是因为鬼市开市时间早,天还没亮,又没有电灯,乌漆抹黑的,穷人打燃火石,富人提着灯笼,幽幽晃晃如鬼火一般简陋的照明设备下,人影穿梭停走,飘忽不定,鬼有没有先不说,但鬼气却是先有了。

再加上很多梁上君子也到此脱手一些见不得光儿的玩意儿,更有造假者趁乱兜售一些赝品,两者又都是鬼鬼祟祟的。前前后后总之是离不开“鬼”字,鬼市由此得名。

而鬼市的第三种说法,都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了,传说鬼市是开在阴阳交替之时,周遭又忽明忽暗影影绰绰,你看不清我我看不清你,所以不光阳世间的生人来往,更引得了阴间神鬼的兴趣,搞不好前脚从您处买下东西,后脚就躺回棺材里去了。

各种传说中最为有趣的是相传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非得让手下小太监们准备狐裘,那时正逢国难当头,上哪里去给慈禧太后淘弄狐狸皮去呀?

眼见着时限将至脑袋不保,小太监无奈之下烧香拜佛,还真有了回应,趁着夜色在鬼市上买来了极品狐狸皮,而卖家竟一个转身化作一缕青烟而去,再摸狐狸皮竟还是热的,小太监这才醒悟那卖家是狐仙化身,脱下皮来救他一命。

究竟鬼市是哪种说法形成的,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当时那件瓷器却是被一位刚刚平反了的老教授,用补偿给他的工资,从潘家园的鬼市中买到的那件瓷器。

不过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冰棍一分钱都能买到两根,六十块钱等于是个八级工一个半月的工资,相当于现在的六千块钱也不止,一般人根本就没有闲钱去收购古玩,所以算不算是捡漏,那还是在两说之间。

还有就是,这位老教授在买到了这件官窑瓷器之后,根本就没有将其卖掉,而是放在了家里供自己赏玩,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老教授去世之后,才被他的儿子拿出来给卖掉了。

所以严格说起来,这件在潘家园广为流传的捡漏故事,真相并不是众人所想象的那么美好。

且不说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有没有人愿意拿出那么多钱来买古玩,就算是有,并且鉴定出是真的了,在那个年代想卖出高价几乎也是不可能的,隔了将近二十年才卖掉的漏,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去捡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那我这个漏捡的还真不算小?”

听到华子易的解释,方逸这才明白了过来,敢情古玩行故事多的说法还真不是吹的,一个捡漏都演绎出了那么多的版本,而且还把那么多行里人都给糊弄了。

“小?在潘家园,有几个人捡过你这样的大漏?”华子易没好气的说道:“这事儿要是传出去,保准明天整个京城的古玩圈都知道你小子的名字,这名出的,比上电视都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