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1 / 2)

乱明 喻心 3046 字 16天前

不过,王继谟为官多年,深悉欲擒故纵之道,哼哼唧唧地就是不表态,而且还在言语中不停地套问鞑子最近动向。

黄渤虽不知王继谟的真实态度如何,但好歹知道,手中的最新情报,就是最大的凭仗,哪里肯露半点口风?

他翻来覆去地说一句话:“督师大人,待参军联席署设立,一切自然知晓,何必急在这一时?”

两人玩心眼,一时居然陷入僵局之中。

第六百零四章 初次运作

黄渤口口声声声称待参军联席署成立后,再共享情报,让王继谟暗自警惕。

王继谟不是笨蛋,稍一琢磨,便明白了黄渤的打算:主导宣大的防务。

既然看穿了朔州方面的企图,王继谟本能地就要加以拒绝。就在一口回绝之前,王继谟突然想到了近在咫尺的蒙古女真联军,硬生生地将话咽回肚子。

口头上,王继谟用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敷衍黄渤,内心却陷入激烈的斗争中。

回绝黄渤的提议,自然容易,而且还不会落下后患,只是,蒙古女真的威胁就在眼前,若阿济格趁乱进攻宣大一线,宣大一线将要蒙受巨大的损失。按照朱由检的性子,十有八九会把他拿来泄愤。

若同意黄渤的提议,一旦朔州方面趁机主导了宣大防线,朱由检照样会拿他是问,他依然摆脱不了悲惨的结局。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王继谟好生为难。

不过,让王继谟惊诧的是,黄渤似乎算到了他的难处,突然说道:“督师大人,参军联席署只用来共享情报、协调荆州军和边军的行动,充其量算作临时机构。正所谓兵者无小事,要不,由督师大人上奏朝廷,由朝廷来决定?”

王继谟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暗叫一声惭愧,心道:刚才自己怎么没想到这点?

上奏朝廷,堪称良策。

一旦朝廷同意设置参军联席署,朔州方面必然会将宣大一线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蒙古女真联军踏入半步,算是解了王继谟最大的难题;另一方面,即便将来朝廷发现参军联席署的危害,打板子也找不到他王继谟头上。

更何况,参军联席署从开始设立,到朔州方面最终主导宣大防线,至少得要好几年,到那时,宣大总督十有八九已经换成他人,与王继谟有何干系?

王继谟终于动心了,对黄渤坦言,自己将上奏朝廷,由朝廷来决定是否设立。

黄渤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满意而归。

事不宜迟,黄渤一离开,王继谟就将自己关在了书房,开始拟定奏章。由于王继谟本人倾向于设立参军联席署,因此,他在??他在奏章中提到,设立参军联席署可以方便地从荆州军中获取情报,还可以借机压服骠骑军和武卫军听命行事,借此来巩固宣大防线。

当奏章抵达北京后,杨嗣昌正在为其他事心烦,草草看过王继谟的奏章后,便票拟同意。朱由检一观之下,也觉得王继谟有可能通过参军联席署指挥荆州军作战,不疑其他,爽快地批红。

就这样,崇祯十一年冬,大明境内第一个参军联席署在大同悄悄设立。其知情范围极其狭窄,除了宣大边军高层、朔州方面外,就只有荆州高层及朝廷知悉。

联席署成立后,便即召开第一次联席署会议。果不其然,王朴等三总兵只派了三个无关痛痒的参军参加,王继谟也只派了一名小属吏。而郑嘉栋、左勷则稍微重视点,各派了一名参将。

最为重视的,莫过于朔州方面,盛坤山、张凤仪等最高指挥者,悉数到场。

会议上,盛坤山首先通报了最新战场形势:阿济格业已率兵抵达和林格尔,将此前溃不成军的岭北四部重新整顿,拥有兵力超过万余;鳌拜率领二千余本部及八千多土默特部轻骑按兵不动。

盛坤山判断,近期,阿济格主力将对朔州持续施压,与此同时,为了解决两万余骑兵的粮草问题,很可能会派兵对宣大一线实施劫掠,最有可能的方向就是左云卫及右玉林卫。

最终,盛坤山提出作战计划:骠骑军向北进兵,对清水河畔的鳌拜部施加压力,限制其派兵向东;武卫军向东北行军,兵驻右玉林卫之西的丁家窑,阻隔鳌拜部向东的道路,从左翼对劫掠的鞑子施加压力,并伺机切断鞑子的退路。

与此同时,左勷率兵三千,兵出大同,经新荣向西,从右翼对鞑子施加压力,协同武卫军一道切断鞑子的退路。

由大同总兵王朴派兵三千,支援郑嘉栋,两军协同,严防死守,不让鞑子跨过边墙一步。

除了朔州方面外,无论是宣大总督府,还是三总兵,所派与会人员皆无决策之权,所以,听了盛坤山的作战计划后,皆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

郑嘉栋所派之参将,并非无能之辈,一眼就看出了盛坤山计划的妙处,欣喜之下,忘了自己的身份,大言不惭地说道:“盛将军妙计,郑大帅必然赞同,末将这就回左云卫通报大帅!”

左勷麾下参将好歹冷静点,只是说道:“末将一定通报左大帅!”

……

第一次参军联席署会议,就这样草草结束。盛坤山一点也不在意,带着张凤仪等一帮将领,出了大同城,逶迤往朔州而行。

刚行至怀仁县云中,盛坤山一行赫然发现,郑嘉栋与左勷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相互见过礼后,郑嘉栋和左勷力邀盛坤山一行至怀仁县城一叙。此等良机,盛坤山自然不会拒绝,欣然应从。

都是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汉子,相互之间共同语言甚多,一行人迅速熟络起来。尤其是郑嘉栋,容貌甚丑,性格又急,刚一坐定,就迫不及待地叫道:“盛将军的计划,我可有点不赞同,咱们陕兵,虽只有五千,遮护右玉林卫、左云卫,虽兵力吃紧,也能应付,盛将军为何还安排王朴赴援?王朴那没卵蛋的夯货,唯知回易自肥,若他派出一兵,我把脑袋砍下给盛将军当球踢!”

盛坤山笑道:“若郑将军能得到王朴的增援,自然轻松许多,何乐而不为?”

郑嘉栋正待反驳,却被左勷拉住了衣角。左勷面目清秀,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冲锋陷阵的先生,倒像教书先生。

左勷道:“给盛将军说句实话吧,我们陕兵兄弟,自然希望由朔州方面来发号施令。盛将军的作战计划,我和郑将军举双手赞成,只是有一个绕不过的难题,郑将军还好,鞑子来攻,反击就是了,有没有总督府的军令,都是一样,而末将要兵出大同,非得有总督府的调兵虎符不可。”

听完左勷的话,盛坤山立即意识到,左勷已经看穿了他们的意图,对他们的意图并不抗拒,反而有意识向荆州军靠拢。

盛坤山坦言道:“王督师会不会同意该计划,并且调动王朴及将军,目前还未得到确切消息。不过,本将认为,即便王朴不派一兵一卒,将军也按兵不动,以郑将军的兵马及骠骑军、武卫军,也能让鞑子有来无回。”

说完,盛坤山转向郑嘉栋,接着说道:“不过,如此一来,郑将军承受的压力将会非常大……”

郑嘉栋拍着胸脯答道:“盛将军放心,无论鞑子来多少,半月之内,末将定不让鞑子越过右玉林卫及左云卫一线。”

盛坤山及左勷见郑嘉栋突然认怂,定出个半月的期限,忍不住哈哈大笑。

盛坤山道:“哪需要半个月,最多三四天就够了!”

郑嘉栋大喜,左勷却意味深长地看了盛坤山一眼,将盛坤山拉至一边,悄悄说道:“末将与郑将军,深受孙督师之恩,大丈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是我等人微言轻,苦思不得计。唯有求将军,由将军知会荆州那边,让林都督出力解救孙督师!”

盛坤山点头道:“荆州方面获悉,孙督师触了皇上的逆鳞,虽有牢狱之灾,却无性命之忧。只是,要出狱也非易事,恐怕需要一段时间。”

左勷素知荆州方面情报准确,听闻孙传庭无性命之忧后,一直悬着的心方才放回肚子,说道:“孙督师性命无碍,我等就放心了。唉……希望孙督师能逢凶化吉,尽早出狱!”